顯示具有 亞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時事追擊:全球確診新冠肺炎突破5000萬


【全球新冠肺炎有放緩的跡象嗎?】
  • 事隔一年,全球確診新冠肺炎已突破5000萬。
  • 全球地區都出現確診個案,包括:歐洲、亞洲、澳洲、中東及非洲,無一倖免。
  • 日華牧師早於一年前已預告這場疫情勢必沒完沒了,Planet X 和第四馬瘟疫的來臨,預先改變全球的生活模式!
前言

2020年11月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積確診病例突破5,000萬宗,超過125萬名患者死亡。全球多個國家裡,美國仍是確診數目最多的國家,總數已突破1,000萬,而總患者死亡人數亦是全球之冠,超過24萬人,其他國家的排行,則依次為印度、巴西、俄羅斯及法國。


歐洲疫情持續嚴峻,甚至取代拉丁美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疫區,多國累計約有1,200萬人染疫,死亡病例佔全球約24%。全球確診病例,由4,000萬升至5,000萬,僅用了21天,創下1,000萬病例增長的最短紀錄。

--------------------------------------------------------------

歐洲方面︰
  • 11月6日
英國疫情嚴峻,確診人數累計逾112萬人,英格蘭地區再度封城,為期4周,以防止第二波疫情蔓延,不過,倫敦有大批民眾無視限制措施,繼續聚集,有104人涉嫌違反限制措施而被捕。同日,據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統計,德國確診人數單日新增21,506人,首次突破兩萬。

  • 11月7日
歐洲疫情重臨,法國新增近8.7萬宗新症,已連續3天創新高,總確診數超過174萬宗,在全球排第5,過去兩周,於護老院去世的病人數目,已超出之前5個月的總數,衞生部長維蘭表示,國內15%護老院有活躍病例,每天都有人死亡。同日,葡萄牙新增6,640宗確診,創下該國單日新症數量最高紀錄,總理科斯塔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及宵禁。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丹麥發現水貂體內有一種能夠傳播給人類的新冠病毒突變,因此封鎖了部份地區。丹麥衞生部長馬格努斯·休尼克(Magnus Heunicke)指,丹麥北部783例人類感染病例中,約有一半都與水貂養殖場有關。隨後,世衞表示,繼丹麥發現水貂養殖場出現新冠病毒之外,美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及瑞典等,多個國家亦出現同一情況。
  • 11月10日
丹麥首相撲殺所有水貂的決定,在政治上被反對,該緊急議案未能得到國會四份之三議員的支持,因而無法通過,丹麥首相道歉,承認屠殺令是不合法、不具有法律依據,但停止撲殺行動之前,已有250萬隻水貂被殺。隨著丹麥及英國的疫情嚴峻,英國運輸大臣夏博思宣佈實施緊急決策,將丹麥從「旅遊走廊」的名單中移除。
  • 11月9日
葡萄牙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和宵禁,700多萬人在晚上11時至翌晨5時不准外出,措施持續兩周、影響近七成人口,周末有更多限制,民眾只能在早上至下午1時外出,除非到超市購買生活必需品。匈牙利亦宣佈宵禁,時間為晚上8時至翌晨5時,所有商店須於晚上7時前關門。
  • 11月11日
重災區英國通報新增595人病逝,是繼美國、巴西、印度及墨西哥後,另一個死亡個案突破5萬宗的國家,至今累計50,365人病逝。此外,意大利成為全球第10個,累計確診病例逾100萬宗的國家,成為另一個累計病例達7位數的歐洲國家。意大利總理孔特下令全國宵禁,酒吧及餐廳需提早關門。法國報告出現近3.6萬宗確診,累計增至186萬宗,令法國超越俄羅斯,成為歐洲及全球第4個最多人染疫的國家。
  • 11月14日
巴黎警方在東南部郊區一處住宅,破獲一個至少300人參與的大型派對,行動期間遭反抗,警方以煙霧彈驅散及撤離所有人,其後,至少一名出席者證實確診。
  • 11月12日
英國新增3.3萬宗確診,創下英國大規模篩檢後的最高確診紀錄,英國染疫總人數增至逾129萬人,英格蘭地區宣佈封城一周。
此外,英國債務慈善機構 StepChange 調查指,英國有近1,500萬人受疫情影響,約佔成年人口30%,其中,120萬人有嚴重財務困難、300萬人有財務困境、另有560萬人欠債或需要借錢維持生計。



  • 11月15日
德國疾控部門公佈,當地新增近1.7萬名患者,總確診人數超過80萬人。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表示,因已實施兩周的第二輪封城措施未見成效,總理有意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
  • 11月16日
美國傳媒報導,瑞士日內瓦的世衞總部,有65名員工確診。同日,重災區法國累計確診病例逼近200萬宗,衞生部長維蘭表示,當地爆發第二波疫情後,住院及重症人數已達高峰。

  • 11月17日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對當前的疫苗研發速度表示了積極態度,指會確保所有國家都在疫苗中受益,但控制疫情不能只靠疫苗,人們應該對新冠肺炎疫情保持警惕,採取防護措施。同日,奧地利再度實施全國封城。

  • 11月18日
德國柏林議會將進一步加強防控措施,此舉引發部份民眾不滿,於首都柏林遊行示威,令本已非常嚴峻的防疫形勢雪上加霜,現場很多人沒有按防疫要求佩戴口罩。部份示威者更與警方發生肢體衝突,警方以水炮驅散,一些人被逮捕。
  • 11月19日
歐洲疫情之嚴重,佔全球新冠感染病例的28%,而全球病逝患者總數中,則佔26%。世衞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漢斯·克盧格警告︰歐洲再次成為新冠疫情的震中,歐洲平均每17秒,就有一人因此病逝。

  • 11月20日
俄羅斯聖彼得堡衞生委員會主席表示,疫情以來,聖彼得堡約有1.5萬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其中,約1.3萬人是醫護人員,並有38名醫護人員確認死於新冠肺炎。
  • 11月22日
英格蘭封城前實施分級防疫制,政府按個別地區疫情形勢,分為「中等」、「高度」及「最高度」,3級戒備狀態。希臘衞生部新增1,498例確診,累計確診91,619例、累計死亡1,630例。其中,希臘北部尤為嚴峻。
  • 11月23日
法國首次在西北部一個養殖場,發現有水貂感染新冠病毒,養殖場內1,000多隻水貂需要撲殺,並銷毀相關製品。

------------------------------------------------

澳洲及新西蘭方面

  • 11月12日
新西蘭奧克蘭新增一宗源頭不明的確診個案,市長戈夫(Phil Golf)指,個案與邊境等疫情爆發地區沒有關連,情況令人擔憂。
衞生部呼籲,奧克蘭市中心的民眾,應盡可能在家工作,並封鎖部份地區,以便追蹤感染源頭,約10萬人受影響。
  • 11月15日
澳洲南澳省事隔3個月後,通報4宗本土確診病例,相關感染群組增至17人;當地恢復疫情防控措施,國內大部份地區隨即實施旅遊限制。
  • 11月19日
新西蘭為防止再次爆發疫情,宣佈在奧克蘭公共交通工具上,包括所有國內航班,均實施強制口罩令。

--------------------------


亞洲方面

  • 11月6日
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通報,新增145宗確診,單日新症連續3天保持三位數。
  • 11月13日
日本新一波疫情惡化,全國新增1,685人染病,連續兩日刷新單日新症的最高紀錄。同日,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發佈新冠病毒變異後的科研結果,顯示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在變異後有更高傳染性,結果發現,目前出現變異後的新冠病毒,已在日本持續傳播了多個月。

  • 11月14日
南韓公佈新增205宗確診,是時隔73日後,再次超過200宗病例,防疫部門表示,為應對近日增加的個案,正考慮提高防疫響應級別。
  • 11月18日
日本新增2,285人確診,再次連續兩日刷新單日新高紀錄,重災區東京都,首次錄得逾500宗確診,日本將疫情警戒級別調升至最高等級,首相要求全力防止疫情加劇。
  • 11月20日
印度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累計確診突破900萬例的國家,而印度累計確診病例,從800萬例增至900萬例,僅歷時22日,部份疫情嚴重地區,將制定新防控措施,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統計顯示,截至19日,印度累計檢測樣本近1.3億份。

  • 11月24日
馬來西亞一間全球最大頂級橡膠手套公司,有2,000多名工人確診,政府下令分步驟關閉供應商下屬28間工廠及附屬宿舍區。據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協會資料,全球近三份二醫用手套,均由馬來西亞生產商供應,而確診的公司,佔全球市場四份一份額。
  • 11月22日
南韓政府上調首都圈的防疫響應級別,咖啡廳全面禁止堂食,餐廳在晚上9時後禁止堂食。此外,南韓今年的大米產量,受不利天氣及新冠肺炎影響而失收,產量是自1968年來最低。
  • 11月23日
南韓國防部公佈,軍隊新增33例確診,創軍隊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紀錄,而累計確診,則達到263例,自11月中旬以來,軍中確診病例呈上升趨勢。同日,泰國總理府發言人表示,政府決定延長緊急狀態至2021年1月。

中東及非洲方面


  • 11月12日
受疫情打擊,阿聯酋航空逾30年來首次錄得虧損,截至9月底,上半年勁蝕38億美元,折合約296.4億港元,載客量暴跌95%,至150萬人次,貨運量則減少35%。行政總裁馬克圖姆在聲明中表示,今個財政年度開始時,航空業已基本停頓,情況屬史無前例。
  • 11月19日
據非洲疾病控制中心資料,當地確診病例已突破20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4.8萬例,非洲聯盟和 非洲國家衞生部門呼籲民眾提高警惕,嚴防疫情反彈。
  • 11月21日
中東疫情未見緩和,伊朗總確診人數超過84萬人,累計逾4.4萬人死亡,過去5日,日均死亡人數達430人,創疫情以來平均死亡數字的新高。伊朗總統魯哈尼促請國民遵守防疫措施,攜手減少死亡人數。

----------------------------

中國方面
  • 11月9日
中國內地公佈新增33宗確診,1宗本地個案來自天津,其餘均為境外輸入,患者是一名貨車司機,與早前確診患者同在一港口冷凍倉庫運輸貨物。

  • 11月18日
吉林省延邊州政府通報,一名男子日前因腸阻塞入院治療,與妻子經核酸檢測後證實確診,二人均為再度感染個案。

  • 11月26日
中國國家衞健委通報,內地新增21宗確診,9宗來自內蒙古、12宗為境外輸入,目前,中國累計86,490宗確診、4,634人死亡。


本港方面

  • 11月7日
疫情影響下,市民難以如常生活,有社區中心進行社區調查,了解市民於第三波疫情期間的生活及情緒狀況,發現市民於精神健康及經濟方面,均面臨嚴峻處境。

於經濟方面,長期疫情為市民帶來「經濟生活下流化」的壓力,超過半數基層及中產群體,分別於經濟及社交層面的生活上,感到沉重負擔、壓力及威脅。

  • 11月10日
本港除了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之外,隨著天氣轉涼,亦有不少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衞生防護中心公佈,有9間學校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個案,10月31日至11月10日下午3時,共99間學校及院舍,共1,066人爆發上呼吸道感染。


  • 11月12日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宣佈,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暫停面授課堂14天,屆時再檢視情況,考慮是否延長。縱橫遊控股公佈,截至2020年9月底為止,半年錄得虧損1,060萬港元,按年萎縮98.61%。
  • 11月13日
國泰航空顧客及商務總裁林紹波稱,集團的營運在夏季時已十分困難,
顯示2020年10月份,較2019年同月下挫98.6%,收入乘客千米數按年減少98%,運載率跌至18.2%,創歷年新低。

  • 11月14日
本港接連錄得源頭不明個案,包括多名的士司機。身兼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本港絕對存在踏入第4波疫情爆發的可能性。

  • 11月19日
本港疫情反彈,新增12宗確診,大部份屬本地源頭不明個案,患者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層面。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社區傳播鏈正在增加,擔心疫情短時間內會出現大反彈,呼籲市民必須提高警覺。

  • 11月23日
本港新增73宗確診,當中50人屬於「跳舞群組」,該群組至今約有132人染疫,成為本港爆發疫情至今,涉及最多患者人數的確診群組。隨著跳舞群組出現,本港疫情迎來第4波爆發,截至11月22日,本港累計確診人數達5,629宗,當日估計亦會再增約73宗,情況令人關注。

  • 11月24日
本港新增80宗確診,是繼8月7日錄得89宗個案以來的單日新高,初步確診個案亦超過50宗,兩日累計確診個案超過150宗。港府隨即宣佈收緊防疫措施,包括所有酒吧、酒館、浴室、派對房間及夜店等場所須暫時關閉,會址將禁止現場表演及跳舞活動。另外,宴會人數最多40人,以每枱4人計算,即最多10枱,婚宴敬酒環節必須戴口罩,並禁止飲食。

  • 11月25日
本港再增85宗確診,84宗屬本地感染,16宗個案源頭不明。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指,第4波疫情較第3波來得急速、兇猛,預料未來兩周,確診數字仍會上升,甚至陸續出現死亡個案。
  • 11月27日
本港新增92宗確診,為第4波疫情以來的新高,並且導致累計確診突破6000宗,歌舞群組進一步惡化,再多58人確診,群組至今錄得367名患者。

--------------------------------

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疫情加速蔓延,截至
11月26日,確診個案進一步突破6,000萬宗,逾140萬人死亡,歐、亞及美洲多國疫情大反彈,內地本土病例也呈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指,美洲在過去7天增加逾150萬宗病例,是疫情以來最惡劣的一星期。專家擔心,在感恩節和聖誕節假期過後,情況會更壞。歐洲多國疫情同樣反彈,英、法、德本月均創出單日新增病例新高,多國政府準備臨近聖誕時,局部放寬限制措施。

無疑,當前新冠肺炎第4波疫情,完全應驗今年2月及3月,日華牧師透過「第三個發展的可能性」信息的警告,這場疫情勢必沒完沒了、一直蔓延,為接下來 Planet X 和第四馬瘟疫的來臨,預先改變全球社會的生活模式!

【文章重點整理】
  • 2020年11月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積確診病例突破5,000萬宗。
  • 歐洲疫情持續嚴峻,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疫區。香港疫情亦出現反彈,大部份屬本地源頭不明個案,專家擔心疫情短時間內會出現大反彈,迎來第四波疫情。
  • 新冠肺炎第4波疫情完全應驗日華牧師早於一年前的警告,這場疫情勢必沒完沒了。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真正的死亡率


相關連結

新冠肺炎:日均死亡創新高 禁城際商業往來

資料來源:

全球 1/3(約162座)核反應堆運轉已超30年,老化問題加重。後果如何?


全球1/3核反應堆運轉已超30年 老化問題加重      2013-07-16

同類報導: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近日公布了2013年版有關核電站安全的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正在運轉的437座核反應堆中有162座的工作壽命已超過30,如何應對反應堆的老化是一大課題。

  據人民網國際頻道報道,報告同時強調,受 2011年 3月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影響,多數 IAEA成員國在 2012年開展了核電站安全評估(壓力測試),採取了減輕停電影響等進一步的措施,在加強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報告認為,不斷根據最新安全標準努力調整反應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已由福島核事故得到證明。報告還舉例稱,美國、瑞士、加拿大的監管部門針對反應堆老化制定了確保安全的指針,對多數成員國採取應對措施給予了肯定。


~~~~~~~~~~~~~~~~~~~~~~~~~~~~~~


  有多危險?或看看全球核電站分佈便可知曉。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核電站都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和亞洲的中國和日本,當中有多少座是運轉超過30年?

  但可以肯定的,除核電站已出現老化外,核廢料儲存都出現老化。於132月已有報導指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最少6個核廢料儲存缸證實出現洩漏,估計最高達每年逾1000公升核廢料流出。註1

美國華盛頓州最大核廢料廠出現洩漏


  按報導指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最少6個核廢料儲存缸證實出現洩漏,估計最高達每年逾1000公升核廢料流出。請留意,是每年可能洩漏約 1000L。這些洩漏的核廢料,曾是製作原子彈的鈈-239,它的半衰期長達2.41萬年,

  過有放射物擴散例子嗎?從1947年(即當地開始生產鈈原料後4年)起,專家就已發現該區囓齒類動物(如老鼠)、兔子及水禽體內有放射性物質,並發現近5400宗生化物質擴散例子。

  如果真的是放物洩漏,不敢想像後果將會如何!今次會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不相同,如美國華盛頓州的核廢料儲存缸泄漏處理不當,將會污染該區的地下水;日本的是無論空氣、水源、泥土、海洋等均受到污染(詳見這個標籤的連結:福島)。


~~~~~~~~~~~~~~~~~~~~~~~~~~~~~~~~~~~


美最大核廢料廠泄漏      130224
來源: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上圖:發生核廢料洩漏的漢福德場區


6儲存缸出事 恐污染地下水源

  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最少6個核廢料儲存缸證實出現泄漏,估計最高達每年逾1000公升核廢料流出,暫未知泄漏物質成分。當地官員強調民眾健康「未受即時威脅」,但事故突顯出其他老化儲存缸的安全疑慮,「令人不安」,促請聯邦政府加快清理核廢料進度。

料年泄千公升核廢料

  發生事故的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東南約300公里,位處當地主要河流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沿岸,庫內現有177個核廢料儲存缸。華盛頓州長因斯萊(Jay Inslee)表示,一周前接獲能源部長朱棣文通報,稱庫內其中一座單殼式儲存缸水位下降,疑是出現泄漏,但未發現周邊土壤的化學物質或放射物濃度出現明顯改變。能源部其後經進一步分析,至上周五再發現多5個單殼式儲存缸出現泄漏

  據能源部數據,儲存庫中兩個容量分別為280萬公升及190萬公升的大型儲存缸以每年5681136公升的速度泄漏核廢料,其餘4個容量達20萬公升的儲存缸則以每年57公升的速度泄漏核廢料。這些核廢料由鹽、氣體和泥等組成,當局暫未確認泄漏核廢料成分,亦未知泄漏持續時間及影響範圍,正與相關部門合作處理,可望於下周公布更多資料。

當地官員:情况令人不安

  因斯萊稱,泄漏廢料的儲存缸距離哥倫比亞河逾8公里,事件對民眾沒有即時威脅,短期內亦不會構成健康風險,但消息引起公眾對於庫內其餘149個單殼式儲存缸的安全疑慮,情况「令人不安」。他質疑現有儲存缸是否符合法例及監管當局的安全要求,促請政府加快清理核廢料進度,「承擔清理的法律責任」,確保財政緊縮政策不會影響清理工作。

  華盛頓州生態部發言人達爾(Suzanne Dahl)稱,今次出事的其中4個儲存缸,包括容量最大的兩個儲存缸過往亦曾出現泄漏,事件突顯儲存缸老化嚴重,恐未來發生同類事件的機會增加,而一旦核廢料泄漏,將難以收拾清理,更可能進一步污染土地及地下水源

專家:儲存缸老化 再泄漏機會大

  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曾是核工廠,二戰時期生產製造原子彈用的鈈元素。至1989年停止運作後,美國政府展開清理核廢料工作,包括於2005年興建雙殼式儲存缸,以將大部分儲存於單層儲存缸的液體廢料轉移儲存,惟餘下的泥狀廢料及零星液體廢料仍有泄漏風險。


~~~~~~~~~~~~~~~~~~~~~~~~~~~~~~~~~~~


半衰期長 鼠兔早中招      130224

  製作原子彈的鈈-239,半衰期長達2.41萬年,其核廢料變成壽命長、棘手的問題。作為全美最大鈈元素生產地,科學家早就擔心漢福德區的自然生態受污染,造成基因變異。

  1947年(即當地開始生產鈈原料後4年)起,專家就已發現該區囓齒類動物(如老鼠)、兔子及水禽體內有放射性物質,並發現近5400宗生化物質擴散例子。除了動物受核污染外,許多當地植物也被波及。例如,有一種被稱為風滾草的植物,由於其根部能夠深入土壤內,在生長過程中也吸收了放射性物質,並在傳播過程中令放射性物質擴散。

  另外,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在另一個核廢料場、南卡州薩凡納河核子場 (Savannah River Site)附近的一個農場內,發現了受到放射污染的甲魚,令人憂慮輻射物質可能會隨着甲魚被製作成食物而被傳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