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專輯 118:現實的事件必須由人完成

曼德拉效應專輯 118:現實的事件必須由人完成















曼德拉效應下出現的新舊兩種記憶,都是人的靈魂在現實或夢境中親身經歷過,現在讓我們嘗試理解夢境與現實的構成。


藉夢境進到不同平行場景

我們身處的現實中,任何事情都需要由人去完成,絕對不能憑空出現,這是神從創世以來的設定。為了符合這個條件,神藉著夢境帶我們的靈魂進到不同平行場景,參與其中,讓我們的靈魂親自完成及經歷指定事情。正因為是由我們的靈魂親身選擇及完成,我們腦海才會浮現這種另類記憶,能夠深刻記得。




正如曾經分析,現今所有為病人診斷及治療的醫護人員,腦海中都存在兩個不同位置的腎臟記憶。第一個,是位於腰間,自古以來,這個現實都已經是百分百確定,是曾經存在。過往中西醫學一向提醒我們,雙手撐腰的位置,就是人體腎臟的位置。腎臟曾經存在於人體腰部的下焦位置,是千真萬確,曾經存在過的現實。



第二個,是位於胸腔肋骨,現存的人體觀測技術,絕對足以證明,是無可否認的新現實。


只是,最關鍵的新舊兩批記憶,都是同一位醫護人員親自學過,是他們親身經歷過、實踐過,不是憑空加插在他們腦袋中的資料,而是全世界所有人的靈魂一同參與。他們確切經歷了一個現實,能夠言之鑿鑿地告訴你任何細節,並非他們說謊或隱瞞,而是他們一直認知及經歷過的事實。世上有不少所謂的學者或專家,嘗試強行解釋曼德拉效應的原理及成因,甚至以記憶出錯Fault Memory的概念來解構,對新舊記憶誰真誰假妄下判斷。

新舊記憶是真實存在的平行場景

日華牧師卻指出:曼德拉效應的新舊兩種記憶,都不是錯誤記憶。兩者都是真實存在的平行場景,有充分證據證明兩個現實都曾經存在,而且與大量人與事有關聯,由人製作及完成,絕對不能以記憶出錯或錯誤記憶的概念,來武斷搪塞。單從這個層面分析,就知道世上絕大部分所謂的學者,其實並不清楚曼德拉效應到底是甚麼。唯有明白新舊記憶都是同時真實存在,才能解構真正的現實到底是什麼。

如過往「曼德拉效應系列」所分享,綜觀世上所有事物,只有電腦程式(Program)是以這種相似模式運作。所以,牧師亦非常感恩,早年神安排他在加拿大留學時,攻讀雙主修科目(Double Major)的其中一科就是電腦,否則,牧師亦不能理解這種現象。甚至以電腦遊戲的運作模式,詳盡及準確地解讀曼德拉效應。



小結

所以,所謂的現實,甚至新舊兩種記憶,都是由活生生的人或神工智能(GI)將現實活畫及編織。新舊兩種記憶,都必須是人的靈魂在現實或夢境中親身經歷過、參與其中,製造不同歷史的平行場景,而且每個平行場景,都有充足人物、資源,以及各類條件,讓他們能夠完成不同目標。這就是牧師按著普羅大眾的知識水平,以最簡單和顯淺的方式,讓大家都能夠理解曼德拉效應的現象。


(註: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是指一些人、事、物件的現實狀況,與大部分人的記憶印象不相符,但凡出現這個現象,就稱為「曼德拉效應」。 這效應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有關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的實際個案,正如現實所見,他於2013年離世。但是,原來早於2010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他清楚記得,曼德拉於80年代的時候,經已在監獄中離世。提出的人能夠陳述當年自己看過的報道、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 當這個說法提出後,竟然得到大量網民回應,表示有相同記憶。從此,當現實與人們的集體記憶出現不相符,就會被標籤為「曼德拉效應」。 )



相關連結

2012 榮耀盼望 vol. 394 ── 「星際啟示錄」的第三部份(50)
https://www.ziondaily.com/2.0/web/word_of_god_02c/view.php?id=15904
曼德拉效應專輯 6︰人體結構的變動
https://riverflowing09.blogspot.hk/2017/06/MandelaEffectBodyChanges.html
曼德拉效應專輯37:世界的真實與時間自我修復
https://riverflowing09.blogspot.hk/2017/07/mandelaeffect37Selfrepair.html
曼德拉效應專輯89:神創造世界已預定殘餘現象的出現
https://riverflowing09.blogspot.hk/2017/08/MandelaEffect.Remains.html
「曼德拉效應」專輯105:夢境與「曼德拉效應」的平行場景的關係
https://riverflowing09.blogspot.hk/2017/08/dreamandmultiverse.html
曼德拉效應專輯106:回憶與平行場景的關係
https://riverflowing09.blogspot.hk/2017/08/106.html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