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讓我們知道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成立國家後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的統治,這個民族已四分五裂,其中的十支派更消失於聖經的記載。那麼龐大的民族是如何能夠匿藏在人類歷史之中呢?
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背景
以色列 (原名: 雅各) 有十二個兒子,他們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派,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後來,國家分裂成兩國,分別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北國 ─ 以色列國 (Israel),與及由兩個支派組成的南國 ─ 猶大國 (Judah)。可是,經歷了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北國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國所滅。另一方面,南國亦於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所滅。
而值得留意的是「聖經」,甚至歷史文獻,均記載了南國往後的發展。包括國家的重建,後來被羅馬所統治,再經歷亡國、分散,最後奇蹟地復國,變成今日屹立在中東的以色列。相反,於另一邊廂,由十個支派組成的北國被亞述國所滅以後,便杳無音信,彷彿在世界上消失了一樣。因而,他們被歷史學家稱為「以色列消失十支派」。
其實,你有否想過這麼大的一個族群,真的消失了嗎?還是他們散居於世上不同地方?到底他們如何能夠匿藏在人類歷史之中呢?文中將提供一個最簡單、合理的解釋,就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了。
以色列十支派組成的北國 ─ 以色列國 (Israel) 被亞述所滅以後,以色列人分散了。他們經過印度等地,來到中國中原一帶定居。甚至,十支派與中國人通婚而完全融入神州大地。五百多年後,秦朝統一全中國,並且經歷了「焚書坑儒」,關於這群以色列人東遷的記載都消失了。
十支派在中國的因由
首先,眾多學者不斷探究就越發相信中國人和以色列人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正如 Blog 內有關中國人系列的文章提過,中國祭祀儀式、中國早期宗教信仰、中國文字構造等等,其實,都留下了兩個民族關連的痕跡。若果,中國本來就居住著極大量的以色列人。那麼,之前提過兩者的吻合,就不難解釋了。其次,歷史學家相信以色列人以及中國人都是閃族的後裔,既是同宗族的人種,以色列人融入中國社會,並非難事。
再者,目前,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內,仍存留著一個猶太人社群,是由北宋時開始定居於開封,亦是紀錄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猶太人社群,稱為「開封猶太人」。其中一點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千百年來,他們一直持守著猶太人的血脈,但是他們的外貌與中國人是完全沒有分別的。而在開封猶太人的社區中曾刻鑿過四塊石碑,其中亦有記載以色列人最早於周朝已來到中國。
普遍現代人對以色列人的誤解,以為當時以色列人的外貌,就如今天猶太人一樣,融入中國社會應該有難度。但事實剛好相反,以色列是父系社會,只需要父親一方保留血統。今天所見的猶太人,是經歷了千多年跟外族通婚後的外觀,當然跟中國人大相徑庭。相反,若果以今天「開封猶太人」的外貌,加上同為「閃族」人來看,其實彼此相融,至少,外貌上並非攔阻。
創世紀13: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聖經記載,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子孫必多如地上的塵沙,若以今天以色列國境內的猶太人數目來看,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數目眾多,反之,若是形容中國人的話,卻絕對是最為貼切不過的民族。
另外,回顧世界歷史時,當我們看見二次大戰時,納粹黨對猶太人的殘害,加上歷世以來,全世界對猶太人的逼迫。其實不難理解,為何上帝用這個方法,將以色列這十個支派,亦即是絕大部份以色列人隱藏起來。今天隱藏在中國的以色列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地,與以色列國的猶太人就像失散的兄弟。
小結
「聖經」啟示錄記載末後日子,以色列消失了的十支派會再次出現。並且,他們會跟其餘兩支派聯合一起,就像兄弟相認一樣,完成上帝在最末後交給他們的偉大使命。
中國開封 猶太人
提起“猶太人”,你或會想到他們是一群智慧、精明的商人,是擁有專一信仰的教徒。他們在過去這些年中,因戰爭在世界各地流離,其中一部分猶太人已經被地方同化了。現今,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內,仍存留著一個猶太人社群,是由北宋時開始定居於開封,亦是紀錄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猶太人社群,稱為「開封猶太人」。
猶太人來到中國開封
據記載,開封猶太人的祖先曾流浪至印度。直至中國的北宋時期,他們從印度來到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 ── 中國開封。當時,這群猶太人向皇帝進貢了棉布,而得到皇帝的歡心,皇帝向這個群族許下承諾:「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意思是讓這個族群的猶太人,不單可以留在開封城,更可以繼續信奉他們自己的信仰。這份尊重,對這群於當時處於流浪狀態的猶太人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決定在開封落地生根,亦接受由皇帝所賜的十七個漢人姓氏,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
猶太會堂「清真寺」
1163年,開封猶太人建起了宏偉的猶太會堂「清真寺」,原意是「純潔質樸地禮拜的會堂」。但是,亦因為「清真寺」這個名字,在千百年來引來不少混淆和誤會。清真寺座落的開封城,歷代以來水患極為嚴重,洪水一次又一次將開封城淹沒。今天,若站在開封市的地面,向地底下看一看,作出少許想像的話,在地底下的13米,就埋藏著戰國時代大樑城;地底下8米是宋朝的東京城;地底下6米和3米,分別是明朝和清朝的開封城;故此,在猶太會堂建成後的千多年間,必然地經歷了多次的修輯和重建。幸而,當中多次均有政府參與,甚至出資。但可惜的是其中存放的好些經書亦被沖毀。
現存開封博物館的《重修清真寺碑記》可說是猶太人定居開封最為確鑿的證據,除此之外,還有三塊的石碑。
1489年,人們重修會堂時,亦同時刻鑿了第一塊石碑《重建清真寺記碑》,用於記述開封猶太人的來歷。
1512年重修會堂,為免「清真寺」這名字跟當地的穆斯林混淆,所以將會堂易名為「尊崇道經寺」,並刻鑿了第二塊石碑《尊崇道經寺記碑》,闡明猶太教教義。
1663年,再次重建了會堂,為了跟當時代的中國道教相區別,決定再次以「清真寺」命名會堂,同時刻鑿了第三塊石碑,可惜於19世紀中葉遺失了。
1679年,再次重修會堂,亦刻鑿了關於開封猶太人的最後一塊石碑《祠堂述古碑記》。
有關開封猶太人的記述,主要便是來自上述石碑,加上開封猶太人的口述相傳而來。事實上,中國開封城存在猶太人這件事一直鮮為人知。直至1605年,被當時居住北京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所得知,並向歐洲公佈這震撼性消息。在西方傳教士紛紛前來詢問以後,消息才開始被廣傳。
猶太人來到中國開封
據記載,開封猶太人的祖先曾流浪至印度。直至中國的北宋時期,他們從印度來到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 ── 中國開封。當時,這群猶太人向皇帝進貢了棉布,而得到皇帝的歡心,皇帝向這個群族許下承諾:「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意思是讓這個族群的猶太人,不單可以留在開封城,更可以繼續信奉他們自己的信仰。這份尊重,對這群於當時處於流浪狀態的猶太人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決定在開封落地生根,亦接受由皇帝所賜的十七個漢人姓氏,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
開封猶太人後裔七姓家族之一金氏祖墳石碑,
碑文述及其先祖輾轉來到開封定居的經歷 |
一位顯然已經漢化的開封猶太人後裔 (攝于1906年) |
猶太會堂「清真寺」
1163年,開封猶太人建起了宏偉的猶太會堂「清真寺」,原意是「純潔質樸地禮拜的會堂」。但是,亦因為「清真寺」這個名字,在千百年來引來不少混淆和誤會。清真寺座落的開封城,歷代以來水患極為嚴重,洪水一次又一次將開封城淹沒。今天,若站在開封市的地面,向地底下看一看,作出少許想像的話,在地底下的13米,就埋藏著戰國時代大樑城;地底下8米是宋朝的東京城;地底下6米和3米,分別是明朝和清朝的開封城;故此,在猶太會堂建成後的千多年間,必然地經歷了多次的修輯和重建。幸而,當中多次均有政府參與,甚至出資。但可惜的是其中存放的好些經書亦被沖毀。
現存開封博物館的《重修清真寺碑記》可說是猶太人定居開封最為確鑿的證據,除此之外,還有三塊的石碑。
刻于1489年(明弘治二年)的
|
刻于1512年(明正德七年)的
開封猶太會堂《尊崇道經寺記》碑文 |
利馬竇 (1552 - 1610) |
1512年重修會堂,為免「清真寺」這名字跟當地的穆斯林混淆,所以將會堂易名為「尊崇道經寺」,並刻鑿了第二塊石碑《尊崇道經寺記碑》,闡明猶太教教義。
1663年,再次重建了會堂,為了跟當時代的中國道教相區別,決定再次以「清真寺」命名會堂,同時刻鑿了第三塊石碑,可惜於19世紀中葉遺失了。
1679年,再次重修會堂,亦刻鑿了關於開封猶太人的最後一塊石碑《祠堂述古碑記》。
有關開封猶太人的記述,主要便是來自上述石碑,加上開封猶太人的口述相傳而來。事實上,中國開封城存在猶太人這件事一直鮮為人知。直至1605年,被當時居住北京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所得知,並向歐洲公佈這震撼性消息。在西方傳教士紛紛前來詢問以後,消息才開始被廣傳。
「開封猶太人」一直持守著自已的信仰至今,以色列的神,是中國人的神,是你和我的神。
我們需要認清我們祖先信奉基督教這個事實。尋回屬於中國人的信仰。延伸閱讀 —